類別 | 清熱涼血、涼血止血 |
---|
【品種來源】
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 (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) 的塊狀根經蒸製而成。用生地加工蒸熟後叫熟地黃,簡稱熟地。別名酒壺花、山煙、山白菜。全株有白色長柔毛和腺毛。葉基生成叢,倒卵狀披針形,基部漸狹成柄,邊緣有不整齊鈍齒,葉面皺縮,下面略帶紫色。花莖由葉叢抽出,花序總狀;萼五淺裂;花冠鐘形,唇狀,紫紅色,內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。蒴果球形或卵圓形,具花柱。花期 4∼6 月,果期 7∼8 月。 本品為不規則的塊片、碎塊,大小、厚薄不一。表面烏黑色,有光澤,粘性大。質柔軟而帶韌性,不易折斷,斷面烏黑色,有光澤。無臭,味甜。生於山坡、田埂、路旁。主產於河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浙江;多栽培秋季採挖,除去蘆頭、鬚根,為鮮生地;根烘熔至八成乾,內部變黑,捏成團狀,為生地黃;生地薰蒸至黑潤,為熟地黃。
生地黃
甘、苦,寒。歸心、肝、肺經。
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。
- 用於熱入營血,口乾舌絳。本品甘寒質潤,苦寒清熱,入營分、血分,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藥。治濕熱病熱入營血,壯熱神昏,口乾舌絳,常與玄參等同用,如清營湯。治溫病後期,餘熱未盡,陰液已傷,夜熱早涼,舌紅脈數者,常與鱉甲、青蒿、知母等同用,如青蒿鱉甲湯。
- 用於血熱妄行,斑疹吐衄。本品清熱瀉火,涼血止血。治血熱吐衄、便血崩漏,常與鮮荷葉、生艾葉、生側柏葉同用,如四生丸;治溫熱病熱入營血,血熱毒盛,吐血衄血,斑疹紫黑,常與赤芍、丹皮同用。
- 用於津傷口渴,內熱消渴。本品甘寒,清熱養陰,生津止渴。治內熱消渴,常與山藥。生黃耆、豬胰子同用,如滋萃飲;治溫病傷陰,腸燥便秘,可與玄參、麥冬同用,如增液湯。
- 《本經》:「主折跌絕筋,傷中。逐血痹,填骨髓,長肌肉。」
- 《別錄》:「主男子五勞七傷、女子傷中胞漏下血。」
- 《珍珠囊》:「涼血,生血,補腎水真陰。」
煎服,10~30g,鮮品用量加倍,或以鮮品搗汁入藥。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,作用與干地黃相似,滋陰之力稍遜,但清熱生津,涼血止血之力較強。
本品性寒而滯,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,不宜使用。
本品含β-谷甾醇、地黃素、甘露醇、葡萄糖、生物鹼、鐵質、維生素A等。生地黃有一定的強心、利尿、升高血壓、降低血糖等作用。生地黃的提取物能促進血液的凝固。小白鼠口服生地炭,能縮短出血時間。地黃煎劑還有保護肝臟,防止肝糖元減少的作用。並有一定的抗輻射損傷作用。對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。
熟地黃
本品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、油潤,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。切厚片用。
【性味歸經】
甘,微溫,歸肝、腎經。
補血滋陰,益精填髓。
- 用於血虛萎黃,眩暈,心悸失眠,月經不調,崩漏等症。為補血要藥。常與當歸、白芍同用,並隨證配伍相應的藥物。
- 用於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、盜汗、遺精、消渴等。為滋陰主藥。常與山萸肉、山藥等同用,如六味地黃丸。
- 用於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,眩暈耳鳴,鬚髮早白等。能補精益髓。常與製何首烏、枸杞子、菟絲子等補精血、烏鬚髮藥同用。
- 《珍珠囊》:「主補血氣,滋腎水,益真陰。」
- 《本草綱目》:「填骨髓,長肌肉,生精血,補五臟內傷不足,通血脈,利耳目,黑鬚髮。」
煎服,10~30g。
本品合梓醇、地黃素、甘露醇、維生素A類物質、糖類及氨基酸等。熟地黃有強心、利尿、降血糖和升高外用白細胞,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。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