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苓白朮散出自《和劑局方》(公元1151年),原方屬調理脾胃、益氣安胎之劑,後人有所發展,加減衍化成多種方劑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。

  方藥組成 黨參110克,山藥110克,蓮子肉60克,白朮(炒)110克,茯苓110克,薏苡仁(炒)60克,白扁豆80克,甘草(炙)110克,砂仁60克,陳皮110克,桔梗60克。研為細末,製成散劑或製成水丸。

性能效用 本方為補氣健脾,和胃滲濕的功效。重在健脾,其次益氣,不僅調理,且治大病。藥性中和,甘溫且不燥而不熱,淡潤而不膩又不寒。對治療脾虛腹脹、飲食不消、嘔吐洩瀉、胸脘滿悶,功傚尤為顯著。

  方義分析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、蓮子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而成。方內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。配伍山藥、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,兼能止瀉;並用白扁豆、薏苡仁助白朮、茯苓以健脾滲濕,均為臣藥。更用砂仁醒脾和胃,行氣化滯,是為佐藥。桔梗宣肺利氣,通調水道,又能載藥上行,培土生金;炒甘草健脾和中,調和諸藥,共為佐使。綜觀全方,補中氣,滲濕濁,行氣滯,使脾氣健運,濕邪得去,故本方實為健脾利濕扶正之良方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肺氣虛自汗 大病漸愈,氣短神疲,惡風自汗,少食納呆,免疫功能低下,這是病後肺氣、脾胃虛弱的表現,在服用本方的基礎上,加入玉屏風散(黃芪、白術、防風),對身體恢復健康有很好的療效。

  2. 慢性氣管炎 平日咳嗽痰多色白,易吐,是濕痰內蘊表現,中醫認為,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”。脾主運化,把胃消化的精微輸送到心肺,通過心肺而營養全身。若脾虛不能健運,可見水濕停滯,就會發生痰飲,瀦留於肺,則出現咳嗽、吐痰、氣喘、疲倦乏力,食慾不振等症狀。此時服用參苓白朮丸為基本方,加入半夏、杏仁;濕濁勝者,加蒼術、厚朴、藿香;痰涎壅盛者,加蘇子、萊菔子、葶藶子;舌苔黃加桑白皮、黃芩、梔子;咳嗽較甚者加麻黃、射干、白果、貝母等。

  3. 五更瀉 又稱雞鳴瀉,本病多由腎陽不足、脾失健運所致。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荳蔻、吳茱萸、附子可取得較好的療效。

  4. 肺結核初期 見潮熱盜汗,體倦納差,時有咳嗽,脈細數,可在服用本方的基礎上,加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療效甚好。

  5. 慢性腹瀉 本病是脾虛型的慢性細菌性痢疾,見下痢時發時止,遷延日久,發作時腹痛,裡急後重,大便有赤白黏液呈膿血便,時有食慾不振,食後腹脹,舌淡紅苔膩,脈濡細。治則健脾化濕,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木香、黃連;苔黃有熱者,加白頭翁、秦皮、馬齒莧、魚腥草;舌淡肢冷有寒者,加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肉荳蔻;氣虛下陷者,加生黃芪、升麻;腹痛者加炒白芍、制香附、烏藥;腹脹納少者加炒枳殼、神曲、內金。

  5. 糖尿病 本病屬“消渴”範疇,症以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為特徵。多食以屬脾虛型,治宜健脾化濕,運用參苓白朮丸為基本方,益氣加生黃芪、五味子、生內金;有熱者加生石膏、知母、花粉、葛根、黃連等;腎陰虛加山茱萸、枸杞、黃精;腎陽虛加附子、肉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