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古代的官服,根據顏色來區分等級。從唐代開始,三品以上官員身穿紫袍,佩帶金魚袋。唐宋時期還用“紫衣金魚袋”來指代官銜。北宋時期有一位醫者,因其高超的醫術獲賜“紫衣金魚袋”,他就是中國古代的兒科鼻祖錢乙。

孝義行天下

錢乙(約1026—1107),字仲陽,祖籍錢塘(今浙江杭州),曾祖時定居鄆州(今山東鄆州東平)。據《宋史·錢仲陽傳》記載,錢乙3歲喪母,父親錢顥擅長針灸,平時嗜好喝酒和遠游,後來隱匿姓名東游於海上,不知所蹤。姑母一家可憐錢乙孤苦無依,便將其收養,視如己出。

錢乙在生活上有著姑母無微不至的關懷,在課業上有著姑父呂君亦父亦師的指導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度過了溫馨而又獨特的童年,但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渴望卻久久難以消逝。

成年後,錢乙決定外出尋父,輾轉多年,終於找到父親並將他接回家鄉,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去履行“孝義”的大道。據傳,錢顥返家後,錢乙恭敬地將其供養至百年,並按照禮法安葬。此外,錢乙對待姑父呂君,也像侍奉生身父親一般。錢乙的孝行被廣為傳頌,尤其是他千裡尋父的事跡,還被文人寫在詩賦中加以歌頌。

獲賜“紫衣金魚袋”

錢乙不僅聰慧還十分好學,他自幼隨姑父行醫,尤其精通本草,能夠分辨改正本草書中記載的缺漏和錯誤。有人得到了奇異的藥材向他請教,他通常能說出藥材的名稱、顏色、本源、發展等。在臨床方面錢乙也是廣博通達,不拘泥於某一師門,對治療疾病的各種方法都比較精通。40歲時,錢乙已成為一位有名望的醫生。

宋神宗元豐年間,皇室長公主的女兒有疾,錢乙經人推薦前去醫治,治好了長公主女兒的病,被授予“翰林醫學”的官職,賞賜六品官服。後來,皇子儀國公突發疾病,嘔吐不止,後又出現了手足抽搐的症狀,眾醫官束手無策,長公主極力推薦錢乙。錢乙被召進宮後,仔細觀察了皇子的症狀,開出一劑黃土湯。皇帝一聽用黃土治療皇子的病,龍顏不悅,太醫也認為用黃土治病有辱皇子千金之軀。

錢乙看出了眾人的疑慮,解釋道:“皇子的疾病屬於肝風犯脾所致,黃土湯具有溫陽健脾的作用,這是按照中醫五行學說,採取以脾土旺抑制腎水的方式,使水生木的力量減弱,這樣肝風才能平復。”原來,這裡的黃土叫“灶心土”,是以前土灶內被燒得焦黃的土塊,在拆修土灶時,將被燒成結塊的土取下,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和雜質,這就是黃土湯裡的土,它又被稱為伏龍肝,是一種藥材,在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撰寫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中就有記載。“灶心土”有溫陽健脾、養血止血的功效。

聽了這番解釋,皇帝決定試試錢乙的方法。果不其然,皇子服藥後便痊癒了。皇帝大喜,對錢乙刮目相看,提拔他當了“太醫丞”,並賜紫衣金魚袋。從此錢乙名聲大噪,上至皇室官宦之家,下至庶民百姓,都爭相邀請他診治。

幼科冠絕一代

六味地黃丸是常見中成藥,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,用於腎陰虧損所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證。其實,六味地黃丸是錢乙所創,最早是兒科用藥。小兒本是“純陽之體”,在生長過程中會表現出生機旺盛、陽氣當發的特點,而體內屬陰的物質會相對不足,在發病過程中易患熱病,陰津易傷。錢乙根據小兒體質的特殊性,對醫聖張仲景的名方“金匱腎氣丸”進行改良,去掉肉桂、附子二味溫熱性質的藥物,將原本溫補腎氣的藥方化裁成滋陰清熱之方,主治小兒先天不足、腎陰虛損諸證。此方經過後世醫家的應用,在臨床使用范圍上不斷拓展,成為滋補腎陰的專方。

與成人相比,小兒在生理上有獨特之處。錢乙提出,小兒發育尚未成熟,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低下,容易被邪氣所傷,具有發病容易、傳變迅速的特點。因此,他對小兒疾病的治療特別注重其寒熱虛實,時時顧護“小兒髒腑嬌嫩,易為傷動”的特殊性。他在治療上強調以“柔潤”為原則,用藥時應十分謹慎,既不用過於溫熱的藥物,也不用過於寒涼的藥物,力求平實。

其次,錢乙開創性地提出了兒科領域的五髒辨證論治綱領。認為五髒的屬性和功能各不相同,若被外邪侵襲,發生病變不同,症狀也有所區別,由此以證候為准繩,以五髒為辨證基礎,用風、驚、困、喘、虛來歸納五髒的主要證候特點,充分顯示了兒科五髒辨證論治的特色,對中醫兒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。

兒科,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學科。古語有雲:“寧治十男子,莫治一婦人;寧治十婦人,莫治一小兒。”因小兒正值牙牙學語之際,難以敘述自己的症狀,同時病情不易被揣測,故多被古代醫家稱作“啞科”。也許是因為從小缺失親生父母關愛的緣故,錢乙對孩童有一種天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,積累了豐富的兒科臨證經驗。但是,因錢乙診務繁忙,無暇著書,其弟子閻季忠將其理論、醫案和驗方整理匯編成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這是錢乙現存唯一的傳世之作,也是中國較早系統論述兒科疾病辨證論治的專著。

錢乙在兒科方面的成就,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以“幼科冠絕一代”予以總結,可見對他盛譽有加。故錢乙被後世尊稱為“兒科之聖”,實至名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