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生醫藥事業關系百姓的健康與幸福,是實現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民生問題。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,不斷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醫藥需求,為促進經濟社會創新發展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保障,是醫學高等院校面臨的歷史使命。
崇尚醫德,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
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,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,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。其中,醫學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
在歷史長河中,孔子創立了以“仁義禮智信”為價值體系的儒家學說,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。“仁”既是一切德行的生命根源和價值基點,又是品德和德行的最高境界,同時還是道德行為的推動力。
立德,歷來是先哲人生的首要價值取向。孔子把“仁”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、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,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,形成了以“仁”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,並將愛人、同情人、關切人,與百姓痛癢相關等作為“仁”的主旨。同時,孔子還提出了“仁”的心性涵養、表現形式及其實踐價值,認為具備恭敬、寬厚、誠實、勤敏、慈惠這五種品德,即為仁。《孟子》曰:“仁者,人也”“仁,人心也。”朱子說:“仁乃心之德。”韓愈提出“仁與義為定名,道與德為虛位”,將“仁義”置於傳統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地位。范仲淹“不為良相,便為良醫”這一喻世名言,使為政治國之“仁”與醫學治病之“仁”在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上實現了同一標准、同一期許。為官當施仁政,行醫須用仁術。
我國傳統科技的價值觀是以“正德”,即:有利於德性的提升為首要目標的,然後考量“利用、厚生”問題,醫學也毫無例外地循其道而行。
中醫藥理論及其實踐的形成、發展得益於儒學的撫育、滋養,中醫學與儒學同源同理、融會貫通。孔子推崇之“仁”道,在醫學領域得到了傳承弘揚與多樣表達,積澱了以仁為醫之本,以德為醫之魂,以術為醫之能的醫學文化精髓。“仁”道滋養著醫學文化,為醫學提供了深層次的道德准則。道以醫顯,醫學文化彰顯、豐富著“仁”道的內涵,將“仁”與百姓的疾患、痛楚、健康、生命關聯起來,從“仁”道中衍生出來的以“以人為本、厚德載物、大醫精誠、生命至上、救死扶傷、仁愛仁慈、精益求精”等為核心的醫學文化,成為從醫者的理念、思想、原則和方法。仁為做人的真諦,仁為行醫的遵循。以仁為懷,方能行醫。己仁,方能施仁。
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,一脈“仁道”療蒼生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,我們要大力繼承弘揚、積極踐行“仁”之道,為“仁”注入新內涵,使之臻於新境界,豐富時代精神。
德為醫魂,熔鑄成醫先成德的價值觀
古來,我國有“三不朽”:立德立功立言之說。立德之所以被擺在首要位置,就是因為人與事是分不開的,做好事情首先要從做好人開始。具備什麼樣的道德修養,就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。
我們知道,醫學行為既是醫學技術行為也是醫學道德行為。歷代醫家十分注重醫德修養,崇尚醫德。醫學是人學,醫乃仁術,無德不立。無恆德者,不可以作醫。儒道與醫道、醫德與醫術相得益彰,醫德與醫術相互促進;醫德是行醫者的遵循、是實施醫術的統領。凡為醫者,須先懷有仁愛之心、踐履仁愛之行。反之,難為良醫。
醫德既有普遍認同的價值,亦有特定的地域價值。醫德超越歷史,超越國境,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。在國外,《希波克拉底誓言》《邁蒙尼提斯禱文》《胡佛蘭德醫德十二箴》《南丁格爾誓言》《世界醫學會日內瓦宣言》《國際醫德守則》《赫爾辛基宣言》等,提出了從醫者的倫理道德規范和基本遵循。
我國早在古時就比較系統地確立了從醫者的道德規范。《黃帝內經》對醫生的醫德提出“疏五過”“征四失”。東漢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對醫學的性質、宗旨、醫德等做了精闢論述。唐朝孫思邈《大醫精誠》論述了醫德問題,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,以“見彼苦惱,若己有之”感同身受的心,策發“大慈惻隱之心”,進而發願立誓“普救含靈之苦”。宋代張杲所著《醫說》中有“醫以救人為心”篇。明代王肯堂在《證治准繩》中具體提出了“醫家五戒”“醫家十要”,作為醫德醫術行為准則。明代龔信在《古今醫鑑》提出:不炫虛名,惟期博濟;不計其功,不謀其利;不論貧富,藥施一例;起死回生,恩同天地。明代繆希雍所著《祝醫五則》為醫德之重要文獻。清代吳塘在《醫醫病書》中有“醫德論”一節,他認為:“天下萬事,莫不成於才,莫不統於德。無才固不足以成德,無德以統才,則才為跋扈之才,實足以敗,斷無可成。醫也,儒也。德為尚矣。”清代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詮釋了醫生的“三不朽”:“良醫處世,不矜名,不計利,此其立德也;挽回造化,立起沉痾,此其立功也;闡發蘊奧,聿著方書,此其立言也。”古人關於醫德的理論與實踐極大地豐富了世界醫學理論,歷久彌新。時至今日,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。
20世紀80年代,我國首次明確提出了醫德基本原則:“防病治病,救死扶傷,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,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。”社會主義醫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,在新的歷史條件下,加強醫德建設,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,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國傳統的醫學文化,使之成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元素。
醫乃仁道,仁者為醫。人以德立,術以德高。醫生被譽為“仁愛之士”,醫德應當成為醫學生畢生的價值追求,並體現在精神層面與行為層面上。我們要繼承弘揚中國傳統醫學的文化和道德內涵,學其“德”,知其“德”,修其“德”,行其“德”。熔鑄醫魂,以德統才,以德馭醫,彰顯醫學活動的人文特性和倫理道德。
立德樹人,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生
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、以德為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精髓要義,立德樹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。我們培養的醫學生應當醫德高尚、醫術精湛,具備仁德之心、仁術之能、仁人之行。加強醫德建設要從醫學生抓起,對於在校的醫學生,既要按照學生的規格來培養,又要按照醫生的標准去塑造,兩者不可或缺。
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立德樹人,對於醫學生來說,就是既要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共同之德,又要立醫生這個具體行業的不同之德。為此,首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身之本,認真學習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其次要以醫德為成事之基。這裡,既包括世界醫學會通過的《國際醫德守則》的基本精神,更要認真學習、全面領會、嚴格遵守我國頒行的《中國醫學生誓言》《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》等一系列醫務工作職業道德規范。從而以“共同之德”與“不同之德”的溫潤育化,讓醫學生走向崇高,實現精神上的堅守與還鄉,完成道德上的修補與強化,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。
古往今來,我國醫學界湧現出了許多具有不同時代特徵的優秀人物,他們以高尚的醫德、高超的醫術書寫了醫德榮譽,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作為當代醫學生,要見賢思齊,發揚光大。
醫學高等院校、醫學生既是醫德的倡導主體、更應當是醫德的實踐主體與示範主體,醫德高尚、醫術精湛,是醫學生的必然選擇與價值追求。因此,一要大力加強高尚醫德的宣傳、教育和引導,豐富形式,多媒體聚合,全方位覆蓋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個環節,大力加強醫學文化建設。醫生責任重大,人命關天,必須以“頂線原則”而不是以“底線原則”為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。必須以高尚的“醫德”培育己德,以嚴格的“規范”規范自己的行為。二要強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效銜接與融會貫通、相互促進,從人才培養目標、教學計劃、課程設置、日常活動等方面,不斷增強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。要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,增強教育的實效性,努力實現合力育人、全員育人、協同育人。三要知行合一,扎實開展醫德實踐活動。強化醫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及社會實踐,建立優質的實習基地。醫學生的親身體驗及其現場感受,對良好醫德的形成具有言傳身教、耳濡目染、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。四要注重醫學生的身份設計與角色塑造。我國醫學界以“醫者,生人之術”的含義命名醫生,其使命感與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。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,不斷強化醫學生——醫務工作者的身份認同與轉換,使他們不斷提高醫德認識,培養醫德情操,強化醫德修養,將醫德准則和醫德規范轉化為行為自覺。激發醫學生的責任感,塑造醫學生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優秀品質和精益求精的醫學素養。
近期留言